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以秦怡主演的电影《摩雅傣》的原型
1960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,在西双版纳拍摄了以秦怡主演的电影《摩雅傣》,至今给我们这代人记忆犹新。影片反映了西双版纳傣族青年米罕为反抗头人老叭的调戏,被诬为 “琵琶鬼”活活被烧死。十八年后她的女儿依莱罕长大成人,与翻了身的青年农民岩温相爱。老叭又重施故伎,迫使她与老父逃往他乡,老父死于途中。她无法生活又怕岩温变心,投河被解放军救起,在党的培养下成为傣族医生。这时岩温已做了副区长,依莱汗医好许多病人,并破除琵琶鬼的迷信,与岩温终成眷属的故事。
1958年后,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,西双版纳废除头人制度,边疆的政治形势还不太稳定,电影《摩雅傣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。《摩雅傣》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,同时也表现了傣族村寨美丽的景色和风土人情。电影中反映的故事,就发生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景洪市傣族寨子,这个原型就是傣族的一名女医生的真实故事。
2013年上海的暖冬稍纵即逝,人们迎来新一年初春的微风,又一个春天的脚步悄然与往常的美好,一切如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。我与叶辛、张炜、卢新华等三大作家和几位上海知青,应邀参加了万达在西双版纳举办的知青论谈。会议结束,在我临返沪的前两天,西双版纳州文联的李青姑娘非要为我踐行,傣家姑娘的真心诚意,让我无法推辞,她约定好在澜沧江畔的一家酒店,为我举办丰盛的宴请。景洪文化艺术界的几位同行兄弟频频举杯,为我写知青题材的《沙英不是孽债》一文,在版纳实地采访结束而洗尘。大家酒足饭饱闲聊中,他们向我介绍了坐在我旁边的傣家姑娘李青的妈妈,她就是电影《摩雅傣》的原型,这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。这美丽的邂逅,给了我最意外的惊喜。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,激励着我叙述《摩雅傣》的原型——著名西双版纳傣家名医刀素珍。
那是一个明睸的月光之夜,我与李青妹相约在澜沧江畔的傣家楼,我们倘佯着江水浩荡,水面上泛着光闪鳞波,和风温煦,灯火阑珊。餐桌上傣味美食鲜辣爽口,佐之以老挝啤酒意境,让我聆听着李青妺给我讲述了妈妈过去的事情……。
作者(左)与刀素珍女儿李青(右)在版纳合影
在风光旖旎、优美如画的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,人们传颂着一位德高望重的“摩雅傣”(傣语:傣族医生),有人跟我说:她绝对可让你“药到病除”!特别是家中有小孩治过病的,都称之为“神医”。她就是在版纳家喻户晓的74岁傣族医生刀素珍。她曾是西双版纳州医院副院长,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的专家委员,并担任过州党代会、市人大代表、州十佳医务工作者等。在西双版纳傣族中,被评为最杰出的高级知识分子。
刀素珍1942年10月,岀身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曼允傣族寨子。她的小名叫“玉“。小玉十岁那年,西双版纳刚解放不久,云南省派了一个医疗队和民族工作队,到西双版纳景洪县开展医疗卫生工作。工作队的驻地对面,有个傣族寨子,住着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,其中大部分是被诬害为“琵琶鬼”的贫苦农民。寨子里一个约莫十来岁的傣家小龙英(傣语小姑娘),她头发紧盘头顶,圆圆的脸上,显示着大大的眼睛,让人一看非常精灵,她就是“玉”——刀素珍。
有一天,小学刚放学,小玉就跑到工作队,天真地对医疗队说:我要跟你们学医,做一个“摩雅”(医生)。医生摸着她的头,笑着告诉她:小龙英,你现在年纪还小,先要好好读书,将来学好医,一定能成好“摩雅”。好说歹说,小姑娘性格倔强,说什么也不肯走,医生们费了好大劲才把她说服,然后送她回到家去。
小女孩的举止话语,真让医生和工作队琢磨不透。后来,工作队专门派人去寨子了解:这个姑娘叫玉,她的母亲玉婻罕二十二岁的时候,小玉才七岁,就因为家里欠了邻寨一个汉族财主的五十块半开,无力偿还,被财主强行拉去抵债,她又不愿嫁给头人做小老婆,被诬为“琵琶鬼”,按照旧社会的规矩,“琵琶鬼” 被认为是傣族社会里最凶恶的一种鬼。这种鬼会附在一般人身上,而被它附身的人也就成为“琵琶鬼”,他们会危害村寨,带来事端,历史上被指认为“琵琶鬼”的人,轻则逐出村寨,重则连人同房屋全要烧毁,长辈成了“鬼”,还要传给下一辈,世世代代都是“鬼”,是傣家卑贱的人。
小玉当了长工,负担了生活的重担,尝受着被煎熬的痛楚;狠心的财主像对待牛马一样地役使她,每天挑水、砍柴、烧火、煮饭、喂猪、背娃娃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她没吃过一顿饱饭;晚上,牛马有圈安身,可是她,夏天靠在门坎边,冬天就蜷缩在火塘边睡觉。最后来到景洪县曼允寨,在路边用竹子和茅草搭了个工棚住了下来,平时就靠乞讨和打短工过日子。就这样年幼的小玉度过了近十四年颠沛流离的日子。她受不了这样的折磨,常常哭着地偷跑回家去。妈妈看到女儿瘦骨嶙峋,浑身是伤痕,可是,有什么办法呢?爸爸妈妈无力偿还财主的债务,妈妈紧紧抱着女儿,泪如雨下说:“孩子,这是命运啊,全怪阿妈命不好。穷人受苦,是命里注定的。”她只好怀着恐惧的心情又回到财主家里……。
1950年2月17日,西双版纳解放了!不再当财主的长工了,刀素珍回到了阿妈身边。共产党派来了教师。工作队又为寨子开办了学校,她盼来了到学校去读书认字,但是,即使穷孩子勉强进了学校,也常常受到歧视、打骂。阿妈也怕老师像过去一样,把女儿当“琵琶鬼”打,不敢让她上学。因此,她常常悄悄来到学校,在外隔着竹笆墙向里观望,想了解一下学校里的情景。看到老师象亲人一样,和和气气地对傣家孩子讲话,从不打人骂人。妈妈这才放心下来,连夜替她缝了新书包,进了学校,从此,小玉背起书包,开始读书、学习。
她刚读到三年级,这时,县里缺少卫生人员,她被送到思茅专区,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学习,毕业后分在区卫生所工作。当上了新一代的“摩雅傣”。但是由于自己技术水平的限制,遇到复杂的病症,无法处理。在汉族医务人员像亲姐妹一样的帮助她,生活上关心她。为了让少数民族医生更快提高业务水平。一九五九年十月间,她和另外两位少数民族姑娘,被送到昆明云南省卫校读书。她高兴得夜不成眠。
来到学校上学后,学校党组织和教师十分关怀少数民族同学,学校专门为他们开办了文化补习班,帮助他们补习文化。班主任搬进了学生宿舍,跟他们吃在一起,住在一起,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。这一切,都使刀素珍深受感动,更加感到党对少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。她暗下决心,一定不辜负党和民族的希望,要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摩雅傣。
刀素珍(左)为傣家儿童看病
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,她克服了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,取得了优秀的成绩。她各个学期的成绩通知单,从第一学期所有的学科成绩都保持了五分,年年被评为学校的学习标兵和五好学生,出席过昆明市优秀学生代表会。担任学校共青团委员会委员,和班级的共青团支部书记。
要学习医学,对只读过三年小学的刀素珍来说,毕竟是一件相当吃力的事情。但她想到过去想读书也不能读,现有了读书机会,又有老师的帮助,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。早上天还未亮,她就轻轻地溜到宿舍外面,蹲在路灯下复习功课。晚上,同学们都去睡了,她还留在教室里做习题。为了弄懂一个问题,她常常深夜披衣起床,去敲老师的门。夜深人静,同学们还常常听见她在睡梦中背诵公式和口诀。刀素珍是个非常要强的姑娘,有一次,她在医生指导下做一个外科手术,手术结束缝合时,打结老打不好,后来,医生插手才结束了手术。从那起,每天中午,趁同学们都午睡了,她就独自坐在床上,把一根毛绳栓在被子上,左手拉住线头,右手反来复去地在线上学习打结,夜深了,她还坐在床上,双手练习打结。就这样,经过日积月累,经成千上万次练习,学得滚瓜烂熟,她的手指一天比一天灵活了起来,掌握了单手和双手打结法。最后,她很快掌握了外科手术打结技术。受到了医生们的赞扬。
1956年底,被分配到景洪嘎洒卫生所工作。由于工作出色又被调西双版纳州医院当儿科医生。1965年11月,23岁的刀素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后又被派到北京医科大学进修。几十年来,她为版纳治好了数以万计的患者。在这期间,她还写下了《336例新生儿住院病例分析》、《223例“小儿贫血“临床分析》分别发表于1988年和1990年《全国新生儿杂志》和《西双版纳医药》。为我国研究儿科医学和西双版纳医疗事业作出了贡献。
我小心翼翼打开刀素珍那泛黄的笔记本,读着这些几十年前的工作日记,那一行行工整秀丽的文字,行内字间散发着药味的清香,我的心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。在旧社会,一个二十二岁的妇女被诬害为“吃人”的“琵琶鬼”,受尽人间的凌辱;今天,“琵琶鬼”的女儿,这株饱受风霜摧残的幼苗,在党的阳光和雨露下,成长为傣家人尊敬的医生。
我们祝贺她的成长,祝贺她实现了当医生的愿望。这时,她的眼里渗出了晶莹的泪花,双手激动地抓住胸前的衣扣,感慨地说:“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哟!从小看见医疗队的医生,每天背着药箱到寨子里给乡亲们检查身体,免费治病,是我懂事以来最初遇到的好人。那时,想起旧社会被疾病夺去了生命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,我多么希望能像他们一样,当医生,为多病的阿爹阿妈治病。”说到这里,她突然变得不好意思起来:“你们瞧,我想的多么自私!后来,我知道了自己肩头上担了重担,不光为阿爹阿妈治病,要为所有过去和自己一样受苦的乡亲们解除疾病的折磨,摆脱封建迷信的束缚,永远过健康愉快的生活。”
医德与医技跟年龄无关,珍视现在恰恰是因为经历过苦难。守望灵魂,守望青春。退休后,刀素珍放弃了所有的光环,凭着专长儿科急症及肾病的治疔,仍在不辞辛劳,为人治病,为民解忧。她对患者态度和蔼,耐心细致,诚恳待人,在版纳人民中广为流传。2006年,刀素珍失去了老伴。但她不畏孤独,为了发挥余热,为他人治病,她开起了诊所,每天病人来来往往,骆驿不绝。但她还从不服老,一空下来她就学习泰文、学弹琵琶、学吹葫芦丝、学吉他……她象个老小孩,精神抖擞地去了很多地方旅游,享受着夕阳的美好时光。
秦怡在《摩雅傣》中的剧照
秦怡在拍摄《摩雅傣》的过程中,听了刀素珍这样傣族的生活遭遇后,非常感动。提及秦怡对少数民族的印象时,秦怡用一种很怀念的语气说:“我在傣家人的寨子里体验生活时,体会到他们的感情十分丰富,他们充满了真挚的感情,那种感染力实在太强了,傣族人民很淳朴,有着一般汉族没有的那种单纯、丰富和浓烈的感情。
著名电影演员秦怡
如今已93岁高龄的秦怡回忆起《摩雅傣》时说:“通过电影,我
们可以看到历史,看到一个时代,以及这个时代里活生生的人”。
(以上相片除秦怡之外,均由景洪市影协主席朱敏供稿,在此致谢。)
附电影《摩雅傣》(转腾讯视频)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i00187ymoum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《知青情缘》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!
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,积极投稿,成为《知青情缘》的读者和作者。
投稿邮箱:
564636138@qq.com